沿着清澈碧绿的竹溪河水库一路北上,穿过绿意盎然的山丘林地,红庙村这座藏在鄂西北大山深处的淳朴村落,在水库尽头跃然眼前。2021年7月,十堰市纪委监委机关、市委巡察办、中国移动十堰分公司三家单位派出联合工作队来到红庙村开展帮扶工作,坚持吃住在村,与干群一道积极作为谋发展,带领村民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实事干实 村民的信心足了
“我今天摘得不多,刚才称的是2斤多,下午还要去摘。”红庙村村民方小梅兴高采烈地介绍说,近半个月以来在本村茶园采茶60多斤,已经挣了3000多块钱。
红庙村隶属竹溪县龙坝镇,曾是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全村没有主导产业,村民依靠传统种植为生,青壮劳力大都依靠外出务工增收。因地制宜在村内发展产业,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务工,才能解决老弱贫残劳动力就业增收问题,找准这一发力点,驻村工作队说干就干,走遍田间地头,翻越山林溪谷,聘请专家实地考察,联络人脉来村投资,经过调研论证,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三个月后启动了老茶园改造项目。从此,村民们务工有了新阵地,村集体增收有了新渠道。
夏日清晨,走进该村蔬菜基地,几十个村民正背着挎箩热火朝天地摘豇豆。“我今天早上已经摘2筐了,上午还能再摘一筐多,能挣六七十块钱”,60岁的脱贫对象沈玉珍笑容满面地展示“战果”。
2022年5月,驻村工作队引进十堰亨运物流公司到村新建了100亩蔬菜基地,采取“市场主体+村合作社+农户”的方式运营,村民流转土地得租金、就近务工得薪金,村合作社入股得股金。随着产业项目逐步推进,村民积极性更高了,村干部信心更足了。
“我这老了出门打工没得人要,以前都没想到过还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感谢党的好政策政策!”七旬村民张世岳激动地说,今年在村里蔬菜基地干活,张老每月能挣3000元,还能照顾到家里的事。
“驻村工作队去年到村以来,帮我们争取了200多万资金,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500亩老茶园进行了改造,在核桃坝一带种植了100亩蔬菜,在大岭子种了100亩八里旺大樱桃,还在赵湾种了60亩羊肚菌,初步统计发动村民务工工资近80多万元。”红庙村党支部书记雷代勇介绍道,通过发展产业,村民人均收入都过万元,村集体也逐步增加收入,推进乡村振兴有了更足的底气。
难事办成 村庄的环境美了
“老张啊,今天屋里咋这么热闹啊?”“姜书记来了,快进屋坐。”见到工作队员入户走访,60多岁的八组村民张永庆出门迎上来高兴地说,“这不还得感谢您呐,听到进沟的这条路修好了,娃子们开着车回来看我。”
从八组安置点往里走是小土坂沟,全组大部分居民过去都住这条沟里,随着生活条件变好,部分村民在集镇买了房,但张永庆不习惯与子女住一起,老两口仍然住在离公路1公里处的老房子。几年前几户村民自发修了一条2米宽的入户土路,工作队入户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积极向帮扶单位和相关部门争取,筹集了部分资金,发动沟里村民共同缔造、共建共亨。今年10月份,这条路改造成了3米5的水泥路,随着这条“最后一公里”通村路的打通,原本在集镇买房的村民都回来拾掇老屋,享受田园生活。
“今年我地里的苞谷再也不会被河水淹了。”“我们那一片现在天干的时候也不怕水压低了。”“现在多好啊,出门两脚不沾泥,子女们过年回来车能开到院坝里,晚上出来散步到处都亮堂堂的。”晚饭后,徐光清与一同在村内散步的“伙计”们边走边拉家常,个个心情愉悦。
完善基础设施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推进村级发展的大事难事。在缺项目、缺资金、缺资源情况下,驻村工作队透支自身资源,用尽各方人脉,积极争取协调,村内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提升。一年来,维修加固水毁河堤300米、堰塘岸坝150米,改造硬化村内道路2100米,修建饮水提升设施2座,建设改造活动广场3个、安幼养老活动中心1所,安装高清智能摄像头30个、太阳能路灯200盏,村内有人居住区域全部得到亮化,蔬菜基地和重要路口实现监控全覆盖,建设项目资金累计180万元。
“小喻,快来跟我们一起跳啊!”傍晚时分,工作队员散步经过庙头广场,二十多个村民正在跳广场舞,毛远珍大姐老远就热情地打起招呼。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逐步推进,村庄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村民的脸上露出了新笑容,驻村帮扶工作的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好事办好 村里的群众笑了
“谢谢,真心地谢谢你们!要不然我们家都不知道咋过下去了……”2021年12月的一天,村民刘文华带着3岁的女儿方梓萱,将一面印着“真情帮扶,大爱永存”的锦旗送到驻村工作队办公室,泣不成声地说着说着就要跪下,驻村第一书记姜宏乾赶忙将她一把扶起。
刘文华的小女儿方梓萱患有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到了入园年龄幼儿园不敢接收,到医院检查咨询得知手术需要10多万的费用,3年前购买安置房的借款还没还清,大女儿还在上小学,刘文华在家照顾两个女儿和70岁的婆婆无法外出挣钱,全家5口人的生活仅靠其丈夫方正新在工厂务工来维持,一家人挣扎在贫困边缘。工作队的同志入户走访了解这一情况后,帮助联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为孩子做了手术,并通过个人的朋友资源申请救助基金为其减免了费用。
心情平静下来后,刘文华接着说,“前一阵子我在镇上玉华超市找了份工作,既能照顾家里的事,还能挣点生活费”,孩子康复入园后,压在刘文华心里的一块巨石落地了,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生活信心和憧憬。
视群众为亲人,把村民的事当自家的事来办,工作队队员用实际行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传递到困难群众心坎里。
“得亏你们帮忙,要不然我这个证到现在都办不了。”73岁的村民徐光林从抽屉里拿出新办好的残疾证,对入户走访的工作队员连连道谢。
两年前,徐光林务工途中乘坐摩托车时不小心被车轮绞掉脚跟骨落下残疾,因涉及第三方赔偿,所有住院治疗的资料全都交给了第三方当事人,申报评残时没了相关要件。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队安排专人到医院进行沟通,申请补办了相关手续。
像这样的帮扶故事不胜枚举,每一件帮扶小事,解决的都是每一户群众的关心大事。点滴小事暖人心,细微之处见真情。一年来,工作队员通过“户户走到”,收集并解决群众困难需求115件次,村里的老百姓已把工作队员们当成家里人。(黄娇 姜宏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