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好则家好,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关系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关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近年来,竹溪县坚持健康心理共育,预警网络共建,心理问题共管,积极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建立一体筛查的预警网络,提升一体治理服务能力,青少年学生“一个健康三个好”的健康心理品质基本形成。
建立一体推进工作体系
一体推进聚合力
强化顶层设计。县委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将其纳入社会治理重要内容,深入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索创新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体制机制,及早安排部署,县人大、县政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专项方案,落实家庭、学校、政府、乡村、社会的责任,建立教育培训、监测预警、帮扶助困、干预调适、治疗跟踪的综合治理体系。强化组织领导。整合相关部门职能,由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县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定期研究推进,2023年,先后3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进行调度,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学校主动作为、家庭尽力尽责、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一体治理优环境
防范化解家庭矛盾。组织干部教师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排查重大变故家庭、丧亲家庭、留守家庭等困境家庭,构筑家庭在青少年心理健康上的第一防线,近两年,走访学生家庭38000余户,成功防范化解了一批家庭矛盾。优化社会成长环境。畅通儿童青少年遭受暴力行为、校园欺凌、家庭虐待等问题的举报渠道;常态开展网信、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参与的校园周边网络环境治理,构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生态。
一体教育强引导
社会广泛宣传发动。创作播出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作品和公益广告,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社会树立身心健康意识,掌握应对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医疗机构专业教育引领。卫健部门以心理健康教育月等为载体,积极开展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减少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诱因。学校教育深化普及。坚持五育并举,开齐上好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两课,常态开展特色课程、社团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定期召开学生运动会、德育现场会和幼教年会,全县学校成立太极操、竹竿舞、腰鼓、山二黄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团200余个,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参加研学旅行和劳动实践,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心理素养;开展每日“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行动,帮助学生舒缓情绪、缓解压力。家庭教育及时跟进。注重家教家风教育,在全县深入实施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深化家庭教育指导,全县完全小学以上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实行“家长开放日”制度,长安学校、实验小学通过聘请省市心理辅导专家开设“七色光”“向阳花”父母课堂,全面加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构筑一体筛查预警网络
日常筛查掌握动态
每年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走下去倾听,请回来商量,信息化互通,动态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宿舍、朋辈日常筛查预警网络,实时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进行预警和研判处理。组织各学校定期开展进班级进寝室、开学季和考试季等学生心理危机排查。
专业筛查建立预警
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数据采集平台,每年由卫健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中小学生行为情绪评估工作,一校一策,一班一档,一人一案,建立青少年心理成长档案。2022至2023年,县公共卫生中心对学生开展2次心理健康普查,对1629名心理健康数据异常学生实行预警,对337名有显性行为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
社会筛查筑牢防线
定期组织党员干部下基层、教师课外访万家,对排查的“六类学生”困境家庭,建立“一户一档案、一人一预案”,实时开展矛盾化解和心理健康筛查。部门联合筛查精神障碍患者、吸毒人员、刑满释放、无业青年等重点人员动态动向,关注家庭背景后的青少年成长现状。营造绿色健康用网环境,加强网络平台监测,发现青少年出现重度心理危机、悲观厌世情绪、发布自杀自残等极端言论或动态信息,联合进行稳妥处置。
提高一体管理服务能力
建强服务团队
由教育部门牵头,组建了由96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张海迪心理健康关爱团队”和26名骨干教师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与湖北医药学院合作开展心理健康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取得国家心理健康指导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依托两个团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百千万”专题活动,即开展百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千名教师心理健康普及性培训,惠及上万个家庭,目前已开展讲座50场,组织实施“教学能力大比武·我的案例我来讲”活动,全面加强心理健康工作能力作风建设,初步征集心理健康教育案例50个。由县卫健部门牵头,抽调选聘心理健康专业医生51人,组建“白求恩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负责全县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分类建档、疾病分析评估、危机干预和专业治疗工作。
建好服务平台
开通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热线,建成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1个,学校心理咨询室(心语室)20个,与上海真爱梦想基金共建梦想中心6个,配备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96人,校医34人,各个平台及时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援助和回访,做好问题处置、信息推送和转介衔接,确保心理健康生命线时时在线。建强县心理健康诊疗中心,依托县精神卫生中心专业资源,设立青少年心理病房,推进自伤自杀干预等专病门诊建设,为就诊青少年提供优质便捷隐秘的诊疗服务,已成功对42名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
建立包联机制
建立精准关爱帮扶机制,综合采取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就学资助等措施,对贫困、留守、残疾、丧亲等“六类”困境学生及家庭给予重点关爱,对因严重心理问题导致贫困的家庭进行精准帮扶。建立包联管理机制,对筛查出的1629名心理健康数据异常和显性心理问题行为青少年,分类制定管理、干预、治疗和关爱帮扶措施,一对一落实由教师、家长、医生、干部组成的包联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