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向坝乡坚持以提升安置小区管理服务水平为切入点,不断优化基层治理单元、延伸基层治理触角,探索推行“一五一十”多元共治模式,让广大群众真正参与小区治理之中,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绘就一幅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幸福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党建引领,汇聚小区治理新动能
该乡南岸新区易迁安置点是全省最大的易迁安置点之一,集中安置了来自11个村192户695名村民。
安置小区管理关键在“人”,要实现优化治理、提升效能等目标,必须调动小区党员参与治理的主动性。该乡不断强化党组织“领头雁”作用,实行“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四级实体化治理体系。由党员中心户包联服务群众,通过推选党员中心户长、群众(乡贤)说事人,建成群众议事厅,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说事活动。通过强化小区党员“神经元”作用,以院组、网格为单元,引导小区党员发挥服务效能,参与小区管理、收集意见诉求,群众议事厅成为小区管理“痛感”传输器、政策“发声筒”,充分激活基层治理各层级“毛细血管”,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效能。截至目前,该小区已开展群众说事20余场次,解决调处矛盾纠纷10余起。
居住在该小区的退休干部李代善,被推选为“群众说事人”,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近30余年的“老干部”,他主动参与安置点重要会议精神宣讲、政策宣传、矛盾调处等工作,找到了发挥“余热”的位置,带动民歌传承人邵济生、杨福凤等老党员积极走访服务群众。
今年6月份,该乡金竹园村邵某和向坝村肖某因猪圈权属问题闹纠纷,经过老党员们多方调解,双方签订调解和解书,最终达成把猪圈改成两个农具房,双方各自使用一半的协议。
多元共治,构建小区治理共同体
该乡探索建立“逐一分解、分步解决”的小区管理“会诊”制度,变“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为“上下联动”的治理模式,明确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找准安置小区管理问题和群众具体需求。协调国土、民政、人社等部门,对小区管理存在的基础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落后、自治组织不健全等问题进行会商,从难入易、从简到繁,逐步解决小区管理难题。
安置点小区屋前空地的使用问题直接关系到小区可持续“造血”能力,但因种种历史原因,造成土地长期闲置,随着“会诊”制度的建立,该乡党委及向坝村党支部会同小区党小组、国土所、汉江师范学院驻村工作队等就土地使用问题进行反复论证和磋商,最终确定由向坝村党支部及汉江师范学院牵头,启动安置点小区门面近90亩土地开发治理工程。通过将闲置土地翻耕整理,打造成以高山蔬菜为主的农业产业观光园,带动安置点村民务工增收。截至目前,已带动18户村民,发放务工工资5万余元。
建强队伍,唤醒小区治理新活力
该乡不断强化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协调器”作用,找准社会组织参与小区管理的“驱动点”,逐步构建“小区村民命题、支部党小组破题、社会组织解题”的多元参与机制,提升持续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健全“双报到”机制、村民参与激励机制等方式“筑巢引凤”,发挥“十员”作用,广泛参与小区治理,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推行“村民点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模式,通过志愿者带头每月定期开展安置点环境卫生整治、政策知识讲解、移风易俗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领衔强网壮格、网格智治、联防联治,全力打通教育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由于安置小区住户密集、地势低洼,每逢雨季小区下水道就容易排水不畅,造成道路积水,严重影响村民的正常生活秩序。在接到群众反映的问题后,向坝村党支部迅速组织党员干部实地勘察走访,找出问题根源,制定解决方案。通过对安置点进行生活污水管网全面的升级改造,以在空间上实现污水零直排全覆盖,根治污水处理问题,疏通了群众“堵点”。
“南岸新区安置点原由向坝村代管,村干部不仅要忙于日常工作,更要直接负责小区基础设施维护、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推行共同缔造‘一五一十’多元共治模式后,明确了‘围墙内外’的职责,让村党支部服务和小区管理形成了有机的衔接,治理效能得到了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与日俱增。”向坝乡党委主要负责人对治理效果颇为满意。(马和香 王鹏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