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进课堂,“泳”往直前——我县游泳进课堂,用知识守护生命

07-07 21:24   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南京新闻  

云上竹溪客户端讯 记者 赵毅 实习记者 赵盛宇 报道:“我可以自己浮起来啦!”经过多次尝试后,一名男孩高兴地欢呼,他用力地拍打着水花来庆祝成功地掌握了漂浮的技能,教练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旁边的小伙伴也为他激起了庆祝的水花,男孩的脸上绽放出了自信的光芒。7月4日,县游泳馆里,一片欢声笑语。

近年来,我县深入推进“游泳进校园”活动,结合暑期游泳实践,开设游泳理论知识特色课程和游泳技能实践培训,把游泳从一项兴趣爱好变成学生的必备技能,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有效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经过几天的游泳培训学习,我已经可以很轻松地进行游泳运动了,我觉得游泳不仅能增强我们的体质,更让我们掌握了一门求生的技能。”刚参加完游泳培训的学生告诉记者。

△竹溪县游泳馆培训班学生

热身、划臂、蹬腿、换气……学生们循序渐进、科学严密地开展游泳训练,从零基础到逐渐熟练,从胆怯无措到悠游自在,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也让学生家长欣喜不已。

“防溺水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学会游泳,我的孩子学会了游泳,我就放心一些。”一名学生家长说道。

△竹溪县游泳馆培训班学生家长

寓教于乐,通过现场教学、实战操作的方式,锻炼学生游泳技能,增强学生水中自救能力,有效遏制学生溺水事件发生,在提高学生防溺水知识和游泳技能的同时,强健体魄,健康人格。截至目前,6000余名中小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掌握了游泳技能。

△竹溪县游泳馆负责人 谭章

关于溺水,这些误区你有必要了解

❌误区一:会游泳就不会溺水❌

开放水域情况复杂,会游泳也不能保证百分百安全。野外水域水下情况往往十分复杂,可能有水草、淤泥等,容易困住游泳者,进而可能发生溺水事故。

❌误区二:使用游泳圈能避免溺水❌

游泳圈不是专业的漂浮设备。当水流发生变化,未抓住游泳圈或者游泳圈功能失效时都可能引发溺水。

❌误区三:溺水时会大声呼救❌

溺水时,人无法发声,甚至意识模糊,通常没有声音。影视剧中经常出现溺水者拍打水面、大声呼救的场景。但实际上,真正溺水的人往往想呼喊却发不出声音。如果有人趴在水中或站在水中发愣,实际上可能已经意识模糊,需要尽快救援。

❌误区四:手拉手就能救出溺水者❌

手拉手救援,不仅无法把溺水者救上来,还会导致更多人溺水。

夏日玩水,尽量避开这3种颜色的泳衣

夏日玩水时,泳衣颜色可以起到防护、警示等作用。但蓝、白、黑这三种颜色的泳衣在水中能见度欠佳,存在一定安全隐患。而对比度强烈的荧光色泳衣,可提高人在水中的可见度,较为安全。

除了颜色。泳衣材质也需要关注。锦纶加氨纶的组合材质是最佳搭配,因为这样的泳衣具有好洗易干、运动阻力小等特点。

发生溺水应如何自救与施救?

溺水自救,记住这3点

放松身体向后仰,不要挣扎,防止下沉。人体可以产生浮力的肺部位于上半身,而身体的重心位于下半身。在身体没有放松时,人会沉入水中。

将双手举过头顶,这样重心会向上移动,帮助身体仰躺在水面。抬起下巴,尽量让口鼻露出水面,保证呼吸,同时大声呼救。

注意周围有没有能帮助漂浮的物品,可将密封的空塑料瓶等具有浮力的东西抱在身前,帮助漂浮。

发现他人溺水,记住4个字

📣在岸上通过“叫叫伸抛”法施救

“叫”:大声呼救,寻求周围更多人的帮助;

“叫”:拨打110、119、120等报警求助;

“伸”: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

“抛”: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空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帮助其漂浮待援。

📣如果具备下水救援的条件,救援者要从背后接近溺水者,托起他的身体,让他的头露出水面,侧游上岸。

预防溺水,牢记这些口诀

预防溺水“六不准”“四不要”,一定要牢记!

防溺水“六不准”

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成人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防溺水“四不要”

不要在没有家长陪同下私自下水游泳。

不要在设置有警示标识的水域游泳。

不要在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和野外水源游泳。

不要在上下学途中和假期在水源周边戏水。

游泳戏水欢乐多,安全意识不能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