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今天8时09分,我们迎来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
“立”,有开始之意,“秋”,意为禾谷成熟,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结果。
不过,立秋虽然到了,但还尚处于“三伏天”期间,暑气一时难以消散,气温降低仍需时日。
拂面清风带来丝丝凉意,繁荫浓绿染上点点金黄,灿烂阳光还在诉说着夏日的故事,几片落叶已经带来了秋天的消息。
秋来无声,秋韵有形,一片秋叶,一池秋水,水雾在草叶上凝成露珠,千里沃野开始色彩斑斓,一幅秋日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立秋前后,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从南方到北方,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甘薯迅速膨大,昭示着又一个丰收的好年景。
房前屋后,窗台屋顶,晾晒应季成熟的作物,称为“晒秋”,多吃有营养的食物,为身体补充能量,名为“贴秋膘”,再来一口清甜的西瓜或香瓜清凉解暑,唇齿留香,是为“咬秋”,民俗让立秋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落叶知秋,岁月迎丰,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让人产生无限憧憬的季节,你知道吗?立秋也分“公母”,俗话说“公秋爽,母秋热”,公立秋之后比较凉爽,母立秋则意味着还要热一段时间,今年农历七月初四立秋是“母立秋”,说明接下来的天气还会比较热。
一、立秋节气介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
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二、立秋节气习俗
晒秋
“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一叶知秋的同时,也意味着民间收获的季节到了。曾顶着酷暑辛勤耕耘的劳动者们,将在金灿灿的田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村庄平地少,只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收成的农作物,慢慢演变成了名为“晒秋”的传统农俗现象。
贴秋膘
立秋的民间习俗相当丰富,“贴秋膘”就为其中之一。古时候,人们会在“立秋”当天称量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进行对比。那时人们的日子并不富裕,再加上酷暑使人茶饭不思,食不知味,经历“苦夏”的人们大多会瘦了不少,于是便有了“贴秋膘”一说。俗话说:“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立秋这一天,人们可以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但需要提醒您的是,立秋不代表天气立刻变凉,贴秋膘时切忌暴食暴饮。
啃秋
“啃秋”,也称为“咬秋”。即在立秋这天吃西瓜、香瓜或桃,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江苏等地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其实在入秋时节多吃果蔬,也可以起到防秋燥的效果。
躺秋
“躺秋”在有些地方也叫做“卧秋”或者“睡秋”。例如在江淮一些地方,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会选择一个阴凉的地方躺一躺,表示夏天即将过去,暑热难当无法安眠的日子即将过去,天气慢慢转凉,可以好好安睡了。另外也寓意着在夏天繁忙辛苦的生产已经过去,到了秋天了,可以稍微松口气歇一歇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夏天多会“夏瘦”,秋天到来,多躺一躺,有利于把夏天瘦掉的肉长回来。
祭祀祈福
祭祀祈福也是立秋非常重要的习俗之一。每逢立秋节气,民间都会举办秋会,祈求风调雨顺,安康顺遂。还有的地方要“闹秋社,庆丰收”,感恩上苍和祖先的庇佑,并举行尝新仪式,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时至今日,很多地方仍旧沿袭着这样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