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竹溪客户端讯 记者 张亚楠 冯昊 报道:十几年的时间,城市在时代的奔涌中沧桑迭变,却有这么个小摊在大浪淘沙中坚守如斯,一小时就能卖出上百份,这就是藏在幸福路街头的“记忆味道”——香春葱油饼。
有句话说得好:“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很多浅井,不如找准方向,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一心只做一件事的葱油饼夫妻小摊,用十几年的时间把他们的葱油饼凿成了一口“深井”,成为街角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每天天不亮,柯传海、杜香春夫妇就得起床准备做葱油饼的材料,饼儿香的关键是面团,用油来和面,油吃进去,面才会酥。面团揉好,炉子热好,差不多赶到上班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人排队了。
杜香春娴熟地拿油刷着炉子,等油热的时间,把面团大小均匀地掐下来,面粉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这些她拿手捏捏就有数。涂上一层酥油,撒上一点细盐,再放上一把翠绿的切得极细均匀的小米葱花,一个饼一把葱,一天下来,葱都得用掉大几十斤。
揉搓、放馅、压平实、下锅,一气呵成。杜香春一边揉面一边告诉记者,葱油饼虽然工序不算复杂,但非常考验细节,面是否柔韧、食材是否新鲜干净、馅放多少合适以及油温控制得好不好,都会影响葱油饼的口感和味道。
刚放上炉子的饼是包子形状的,需要一个个压成扁的,随着热油滋滋作响,香气也冒出来,柯传海则会把过油的饼再刷上一层油,放进炉子里炕一遍晾干,这样饼子就会变得外酥里脆,层层酥香。大家伸着脖子,看着饼子从白色面团变得两面金黄,那种马上就能吃到美味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这样一道道工序走下来,一炉葱油饼大概要花上近十分钟,而一炉,只有不到二十个。
柯传海负责翻动锅里的葱油饼,并将成熟的饼装进纸袋里,分发给等待已久的顾客。有时候为了吃上一口这样的家乡美味,很多外地回来的游子排队等半小时也觉得很值得,每次回来都会在这里吃上好几个然后再预订几十个打包带走。童年味蕾记住的味道是无法忘怀的,是一辈子的味道,那种在舌尖蔓延的滋味是任何山珍海味所无法替代的。
一个小小的“葱油饼”历经多年的沉淀已不仅仅是街边小食,更是溪城市民努力生活,用勤劳双手展望美好未来的缩影。每天清晨随着第一缕阳光照进竹溪河,大街小巷都充满了生机与朝气,正是这些熟悉的味道陪着步履匆匆的上班人开启美好的一天。
忙碌的步伐中,能够偶尔驻足停留的儿时记忆,无数个这样的“记忆”散落在沿滩的街头巷尾,填饱了学生的肚子,满足了小孩的馋嘴,温暖了上下班的人群,让这座小城充满了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