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缔造试点行⑭|本期聚焦→蒋家堰村、红庙村

2025-01-15 09:12   竹溪县委社会工作部  

编者按:今年以来,为深入落实省委、市委和县委以共同缔造为载体深化实践活动有关要求,全县各地扎实推进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规范试点扩面方法步骤,广泛动员干部群众参与,涌现出一批典型事例和特色经验做法。11月26日起,竹溪县融媒体中心全媒体栏目《共同缔造试点行》,将对全县320个行政村(社区)的共同缔造试点做法进行集中展示,为共同缔造试点扩面提质增效贡献智慧和力量。

执“共同缔造”之笔,绘美丽乡村画卷——蒋家堰镇蒋家堰村6组

踏入蒋家堰镇蒋家堰村6组,一幅整洁秀美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门庭与村道干净整洁,田坝和房屋交错纵横,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如丝带般串联起家家户户,一盏盏明亮温暖的路灯照亮着人们前行的路。

蒋家堰村6组位于蒋家堰村中心,全组现有人口123户481人,其中常住人口82户405人,正式党员15名。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村组始终贯彻“以民声定民生、让民意变满意”的理念,以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抓手,凝聚民智、汇集民力,把问题化解于无形。

用心“话家常”,小切口酝酿大转变

“老辈子,最近身体还好吗?今年玉米收了多少斤啊?”趁着炙热的骄阳还未探出头,工作组与理事会一同到村民家中拉家常,用通俗易懂的方言宣讲新理念,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将共同缔造的理念传播给群众,以嘘寒问暖的话语打开群众“话匣子”,倾听他们的心声,回应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多轮走访下来,累计收集群众反馈的共性问题2个,个性问题25个,即知即办问题6个。同时,多次召开院坝会,向群众讲理念、说好处,引导村民为小组建设建言献策,充分发挥了群众主体作用,激活共同缔造“一池春水”。

“王方军一直都是个热心肠,我觉得他特别适合当理事会会长”村民王大娘说。在成立基层自治组织的过程中,村民们积极响应,纷纷推荐出自己心中的最佳人选。最终根据群众意愿和实际需要,蒋家堰村6组建立了理事会、党小组、妇女小组、守水护水志愿队、纠纷调解小组、邻里互助小组共六个自治组织。自六个机制体制成立以来,小组成员共入户走访300余次,参与群众户院会8次,主动承担工作职责,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协助群众解决问题31个。

用智“谋良方”,小人物汇聚大力量

“我家虽然不宽裕,但如果能把路灯安起来,我愿意捐200块钱”“我也愿意,不然晚上黑黢黢的,孩子想出门玩我都不放心……”修建路灯的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在理事会的带头下,家家户户纷纷慷慨解囊,短短几天内便筹集到3万余元用于购买路灯。

“我觉得路灯间隔20米刚刚好,这样既能保证照明效果,又不会过于密集造成浪费。”“我家门前那条泥巴路太窄了,一到雨天就沾一脚泥,要是能铺上水泥就好了,既美观又方便。”户坝会上,村民你一言我一语,热火朝天地就路灯款式、价格及便道维修等事宜展开讨论,实现从“旁观者”到“决策者”、从“当配角”到“做主角”、从“独角戏”变“大合唱”的角色转变。经群众商议决定,购买太阳能路灯25盏,并由理事会成员对接路灯供应商,获取路灯款式、商谈路灯价格,落实采购相关事宜;关于便道拓宽硬化问题,群众主动提议采取轮流出工的方式进行道路平整建设,再由理事会联系污水管网施工方,将建设过剩的混凝土赠予群众,由群众拉至便民小道自行硬化。

在路灯、便道施工完毕后,村民自发成立志愿队,对村组内的公共设施和环境卫生进行维护。经过群众共谋、共建,见证了环境的改善,赢得了群众对共同缔造工作的真心支持。

用情“优服务”,小举措成就大满意

为凝聚群众力量,提高服务质量,妇女小组、守水护水志愿队等自治组织在村组内开展了房前屋后环境大评比、广场舞比赛、河道卫生大清理等活动,打造出整洁、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营造了和谐友爱的小组氛围。如今的蒋家堰村6组,户户门前道路通,路灯更比月儿明,村民们纷纷点赞:“这个共同缔造搞得可真不错!村庄变得干净漂亮,我们住得也更加舒适幸福!”

今后,蒋家堰村将以6组试点为基础,持续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打造宜居和美新乡村。

众人事 众人商 众人办——龙坝镇红庙村6组

红庙村6组地处龙坝镇中部,位于竹溪河上游,龙坝水库库尾。共61户262人,耕地面积328亩,农户家庭收入以外出打工和发展家庭种养殖业为主。自共同缔造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红庙村坚持以“五共”理念为引领,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为抓手,激发组民内生动力,把“村里事”变成“我的事”,把“他们干”变成“一起干”,实现了“干部搭台,群众唱戏”。

由“政府端菜”变为“组民点单”

通过三轮走访,收集个性问题38个,共性问题4个。针对个性问题,通过入户解释宣传和小事即知即办,解决个性问题17个;针对共性问题,小组理事会成员多次讨论,召开院坝会了解群众意见,召开小组代表大会,按“需”点单,确定了群众最想解决的实事优先推动。

片区群众共同期盼将原先一段200米长、1米宽、杂草丛生的土路进行改造扩建,便于休闲散步和生产作业车辆通行,工作组将其列为共性实事,并指导理事会落实。经群众讨论,2次修改设计方案,决定将其改建成6米宽的碎石路面,理事会多轮充分动员,发动群众集资1.34万元、企业捐赠3.5万元,由理事进行记账管理。

开工后,理事和群众每天轮班进行监督,路基修建完成后,发动群众志愿植树20株,绿化道路、扮靓堤岸。了解到村民想参与更多文娱活动,理事会主动联系在外创业能人捐赠800元购置音响设备,经常性组织广场舞活动,开展舞狮队、锣鼓队表演3次、“电影下村”活动3次、端午节包粽子活动1次,丰富了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改变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百姓被动接受的局面,真正做到由百姓来“点单”,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实现“不花钱办好事,花小钱办大事”。

由“事不关己”变为“一起出力”

在反复入户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吸纳有意愿、有能力、有时间、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群众代表等,组织发动群众召开村民小组大会,选举产生村民小组理事会,让群众自己当“主角”、做“当家人”。

胡家沟路建于2015年,因沿线农户存在“你不干我也不干”“各扫门前雪”消极思想,道路长期无人管理,乱堆乱放的问题突出,砂石废料集中在干道上,存在一定安全隐患。针对组民反映的问题,小组理事在“共同缔造”思想引领下,带头清扫胡家沟路面上乱堆放的砂石废料,组织沿线10户召开院坝会,共商道路清扫及后续管护问题,通过交流沟通,确定了每户分一段路清扫养护,一个月只需要打扫一次的管理制度,沿线组民一起出力,不仅清扫了砂石废料,还将路边杂草、巷道垃圾进行了彻底清理,安全隐患得到了有效消除,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把自家门前的路收拾干净是件小事,但这么多年就是办不到,这次共同缔造大家都行动起来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效果好得很!”理事感慨道。

由“一人独享”变为“众人受益”

聚焦群众“家长里短”的小事,把群众烦心事变成称心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户在自家门前修建花坛种植花草树木,赏花乘凉,但在红庙村共同缔造专班召开院坝会时,部分村民反映,有两户家门口的花坛处在道路拐弯处且靠近主干道,行车拐弯时容易出现剐蹭,影响道路通行安全。

红庙村共同缔造专班和理事会针对问题,主动联系这两户到院坝会现场,做通思想工作,现场围绕解决花坛怎么办的问题进行讨论,针对花坛怎么改、改成什么样等问题,与组民面对面商量改造方案,讨论商量确定了在不影响这两户正常种植花草的情况下,将靠近道路一侧的花坛改短0.5米,保证行车安全。通过组民共同参与,拆除3处花坛,开阔了道路视野,提升了道路安全系数,通过一点微小变化实现了“共同受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