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四个地标产品获省级大赛奖,我县斩获两个

2023-01-15 10:42  

1月13日从十堰市市场监管局获悉,在第四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暨地理标志展示品鉴活动中,十堰地理标志品牌斩获两金两银,竹溪县梅子贡茶、竹溪贡米分获银奖。

本届地标大会,全省共17个市州88个地标品牌单位参加线上路演、视频展播、产品展评三个环节,经组委会研究确定,最终产生金奖15个、银奖15个。十堰市地理标志品牌房县小花菇、郧县油橄榄获金奖,梅子贡茶、竹溪贡米获银奖。

近年来,十堰市高度重视商标品牌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围绕“四优”产业,建立完善地理标志商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孵化工作机制,将具有发展潜力的26个优质特色产品列入地理标志培育孵化库。房县黄酒、郧巴黄牛等8个地理标志商标列入湖北省优势商标名录,房县黄酒、龙王垭获批省知识产权示范运用项目,房县魔芋、竹溪黄豆酱、竹溪蜂蜜获荆楚品牌培育项目。

截至目前,十堰市拥有地理标志品牌87件,其中,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7件,地理标志商标36件,农产品地理标志24件;全市累计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企业66家。

每一个地标产品都承载着当地人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历史文化,关乎着老百姓的收入、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竹溪县现有竹溪贡米、龙峰茶、梅子贡茶、竹溪黄连、竹溪腐乳、竹溪蜂蜜六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近年来,竹溪县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在发展县域特色品牌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聚焦商标品牌战略,按照“挖掘一批、培育一批、推介一批”的原则,在县域特色农产品中形成梯队发展态势,先后培育了“竹溪泡菜”“竹溪黄豆酱”“竹溪蒸盆”地理标志申报项目,该批项目现已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审查。

同时,我县全面聚焦品牌强县战略,依托“湖北省地理标志线上展馆”“湖北省地理标志大会暨地理标志展示品鉴”等活动载体,积极组织引导县域内地理标志使用企业参展参赛,持续在“外宣”上发力,全方位展示县域特色名优品牌,着力擦亮“地理标志产品”这块“金字招牌”。

“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做好产业群体培育、产业覆盖扩展、产业链条延伸等工作,全力实现从‘卖资源’向‘卖品牌’转变,为乡村振兴进入‘快车道’提供精准化服务。”县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第四届湖北地理标志大会银奖产品

梅子贡茶,干茶条索紧结,在茶汤中显毫、秀美、匀整,色泽翠绿光润,外观鲜嫩。茶汤色嫩绿明亮,甘醇鲜爽,清香持久,滋味鲜爽醇厚,叶底绿亮匀齐。茶叶内含有机质高,具有止渴生津、去暑消食、提神益思、怡情悦性之功效。主导产品有"梅子贡"绿茶、乌龙茶、红茶、茶食品、茶提取物五大系列60多种产品。

竹溪县位于鄂、渝、陕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西接陕西省平利、镇坪、旬阳三县,南交重庆市巫溪县,东邻本省竹山县。竹溪县属北区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高差悬殊,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全县全年日照量时数为500-1800小时之间,平均每天4-5小时;太阳辐射量年平均在92-101千卡/平方米。全县全年无霜期平均为238天左右,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是梅子贡茶生长的理想之地。数万亩茶叶核心基地全部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云雾山中。据华中农业大学专家检验,梅子贡茶氨基酸含量高达2.95%,茶多酚含量达到35.94%,超过同类茶的1.4倍。

竹溪县素有“长江三峡水,楚地梅子茶”的美誉。梅子贡茶最早产于梅子娅,春秋末期,梅子垭茶成为朝庭贡品;唐代,梅子垭茶被武则天钦定为御用贡品,"梅子贡"因此得名,竹溪赢得了“贡茶之乡”美誉。竹溪生态环境优越,种茶历史悠久,被省政府定为高香绿茶重点示范基地,茶叶多为“福鼎大白毫”“乌牛早”“鄂茶一号”等优良茶种。2014年4月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梅子贡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国家质检总局2014年第39号公告)

为进一步规范梅子贡茶的生产、加工、销售,把这一特色产品做大做强,使其成为边远山区人民的脱贫产业,竹溪县政府向质检总局提出对梅子贡茶实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梅子贡茶业公司被十堰市政府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千年贡茶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几年前外地有人要抢注梅子贡茶商标,梅子贡茶业公司奋力保品牌,注册了“梅子贡”茶叶商标。多年来,政府指导当地企业重点生产经营、技术创新、抓新产品开发,所有制改革迸发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迅速转化为实现茶业生产力大解放的不竭动力。梅子贡茶产品质量大幅提高,在重庆巫溪、武汉、十堰等地设置办事处和销售网点数十个。茶农组成全县第一个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为茶农组织采茶工,提供专用农资、种植和加工技术指导,订单收购鲜叶,让茶农专心致力于管理茶园,茶叶龙头企业发展,直接惠及茶农。

梅子贡茶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以后,将走上品牌化、规范化、保护化之路,特色资源得到依法保护,增强了投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更有效促进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开发梅子贡有机乌龙茶,一手连着茶农利益,一手连着龙头企业的发展,改变了竹溪茶叶产品绿茶一条腿走路的格局,它就象一支兴奋剂促使竹溪茶叶产业发生着新的裂变。

竹溪贡米,竹溪县特产,唐代始封“贡米”,米质白如玉,形状似梭,粒大个长,色泽光亮,晶莹饱满,浆汁如乳,香柔可口,富含人体所需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2008年获得第五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

被誉为“贡米之乡”的竹溪县,林茂水清、环境洁净,生态优良、土质肥沃,素有粮仓之称。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蕴育出“誉盖五谷”的宫廷“贡米”,竹溪贡米主产区地处鄂西北,位于中峰镇,产地群山环绕,沟壑幽深,独特的温差和泉水灌溉,使稻谷生长周期长,内含维生素B1、B2、B5,米质香若幽竹,营养丰富,味道可口。

贡米种植过程中,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剂、不打农药、不含农药残留,完全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措施除虫防病,是天然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竹溪大米在唐中宗李显为帝始,就被定为朝廷“贡米”。

故事发生在中峰镇一个叫彭峪沟的小山村,这里有传说中的贡米田。公元683年,唐中宗李显当政,可是他皇帝还没做到一年,其母后武则天就收回皇位,贬其为庐陵王,流放到千里之外的房县。李显带着家人,从都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经过竹溪关垭子到达中锋地。此时,早有竹溪的地方官员在此迎候庐陵王李显。当地的县令见到这个昔日的皇帝驾到,好生荣幸,拿出当地最好的东西,热情地招待这些皇宫中的贵客。长途颠簸的李显,一路又渴又饿,加之沿途天气炎热,吃到这生长于彭峪沟的大米做的米饭,自此念念不忘。后来女皇武则天吃了以后赞不绝口,当即就把这米封为朝廷贡米。

后来李显重回长安当上皇帝后,更是忘不了竹溪大米的香甜,年年食用竹溪贡米。到了明朝万历年间,时任竹溪知县王璋,见竹溪大米非同寻常,乃米中珍品,他便派人将这里的大米送往京城,呈给当朝的皇帝品尝。明神宗吃过竹溪大米,随即下诏将竹溪大米定为“贡米”,年年纳贡,岁岁不卯。据传,清朝乾隆年间也定为“贡米”。


相关阅读